科普篇:见证私募股权,从黑石公司到黑石集团
2024-09-26 10:20uSMART

从初创时40万美元的总投资,到如今684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黑石公司已化身为黑石集团,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独立另类资产管理机构之一,被誉为“华尔街PE之王”,业务覆盖私有股权投资基金、房地产基金、对冲基金、债务投资、封闭式共同基金、并购服务以及基金募集服务等诸多领域。

什么是私募股权

私募股权,简单来说就是对未在公开市场上市的公司进行的股权投资。这些公司通常是处于成长阶段或者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企业。

黑石集团与私募

1985年,苏世民(Stephen Schwarzman) 和彼得·彼得森(Peter Peterson)在离开雷曼兄弟后,创立了黑石集团。

J.托米尔森·希尔(J. Tomilson Hill)于1993年加入该集团,担任副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负责管理价值约68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业务。在他看来,“黑石的故事,实际上是雷曼兄弟破产的故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创始人之一彼得森曾担任雷曼兄弟的董事长兼联合首席执行官、贝尔和豪威尔公司(Bell and Howell Corporation)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以及尼克松政府的商务部长。另一位创始人苏世民曾担任雷曼兄弟并购业务的全球主管。

1985年秋,两人各出资20万美元,在纽约市的公园大道开设了黑石集团的第一间办公室。1987年,苏世民决定通过募集10亿美元的杠杆收购基金来扩大黑石的并购业务。但是苏世民和彼得森都没有并购业务方面的经验。最初开展的几次营销活动均以失败告终,包括对麻省理工学院捐赠基金董事会和达美航空养老基金的推销。

最后,保诚保险承诺向黑石的基金投资1亿美元,成为主要投资者。之后三菱工业集团、通用电气、通用汽车等,也纷纷进行了投资。很快,黑石集团就募集了6.35亿美元,在1987年股市崩盘的前一天结束了这一轮募资。到1988年,这只基金的规模已增至8.5亿美元,成为当时最大的基金。

1989年,黑石集团完成了第一笔交易,以6.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USX 旗下的运输子公司(即后来的Transtar),USX 是美国钢铁的控股公司。黑石集团投资了1340万美元的自有资本,拥有了被收购公司51%的股份,改善了运营,并在之后长达15年的投资过程中,经受住了经济周期的考验。2003年黑石集团退出时,这笔交易为投资者带来了25倍的投资回报。

1992年,黑石推出机会主义房地产基金,该基金在乔恩·格雷(Jon Gray)的领导下蓬勃发展;1999年推出另类的信贷业务;2000年开设欧洲办事处;2002年推出优先债务基金;2005年推出自营对冲基金;2006年开设亚洲办事处;2008年收购捷世欧(GSO)——这是一家专注信贷产品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30年前,黑石集团还只是一家仅有两名员工的小型并购公司,如今已发展为最多元化的私募股权公司,2018年年初,其管理的资产规模达4340亿美元,几乎是其最大竞争对手的两倍。21世纪的另一个重要转变是公司所有权结构的变化,几家大型私募股权公司都纷纷上市。黑石集团也是其中较早上市的公司之一。

2006年,苏世民和黑石集团总裁托尼·詹姆斯(Tony James)开始讨论首次公开募股,这可能会为黑石带来大量资本流入,为并购业务提供流动性保障,还能构建以股票为基础的薪酬方案。首次公开募股,让更多人认识到黑石集团,也有助于巩固黑石集团在业内的高端品牌。

25年过去了,黑石集团依然按照1985年彼得森和施瓦茨曼所设计的蓝图前进着:一家以私募股权为中心业务,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也涉足其他领域的新型金融机构。而且,就像尝试在中国投资这项创举所显示的,施瓦茨曼依然能找到需要的资本并进行投资——从而为黑石集团的长期发展铺平了道路。

 

追踪我们

Twitter, Instagram, YouTube TikTok 追踪我们,查阅更多实时财经市场资讯。

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uSMART投资社群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体验uSMART?点击下方图片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我们在撰写这篇文章时,基于我们的内部研究和可靠的公开信息来源。尽管我们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采取了所有合理的注意事项,但我们不保证本文中的信息准确或完整,并对事实错误或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我们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我们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判断。我们及我们各自的董事、高管或员工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这些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您的投资面临投资风险,包括收入和资本损失。过去的业绩数据以及本文中使用的任何预测或预测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

此广告未经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