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小米公布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二季度业绩,财报显示,公司在2024年第二季度总收入为88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0%;毛利润为人民币183.9亿元,同比增长29.9%;经营利润为人民币58.9亿元,同比增长45.7%;除所得税前利润为人民币66.8亿元,同比增长34.8%;期间利润为人民币50.7亿元,同比增长38.3%;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61.8亿元,同比增长20.1%。
小米各项业务的盈利能力究竟如何?
- 智能手机业务
2024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实现了显著增长,收入从2023年同期的366亿元人民币跃升至465亿元,增幅达到27.1%。这一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显著提升,从3290万部增加到4220万部,增幅高达28.1%,而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仅有11.9%的同比增幅。
事实上,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小米坚持继续打”价格战“,以迎合新兴市场不断增长的对较低价位智能手机的需求,小米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ASP)从2023年第二季度的1,112.2元下降至1,103.5元,降幅为0.8%,凸显了小米在维持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方面的策略灵活性。
-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
第二季度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从2023年同期的223亿元人民币飙升至268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多个领域的收入增加,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的智能大家电、境外市场的平板电脑以及全球市场的可穿戴产品上。
智能大家电领域的收入同比增长了38.7%,表明小米在智能家电领域的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并且在本土市场占据了稳固的地位;平板电脑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了67.6%,根据Canalys数据显示,这一增长率远超市场平均水平,反映出小米在全球平板电脑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可穿戴产品领域的收入同比增长了31.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智能手表和TWS耳机出货量的增加。
- 互联网服务
互联网服务收入由2023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74亿元增加11.0%至2024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83亿元,创历史新高,主要是由于广告业务收入增加。
- 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
第二季度的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收入为人民币64亿元,毛利率15.4%(新能源车企中的第一梯队,即特斯拉、比亚迪、理想,毛利率在20%左右)。除开其他创新业务,智能电动汽车收入为人民币62亿元。第二季度,小米共交付27,307辆Xiaomi SU7系列汽车。智能电动汽车的ASP为每辆人民币228,644元。
小米集团表示,预计将于2024年11月提前完成Xiaomi SU7系列累计交付新车100,000辆的目标,并将冲刺2024年全年Xiaomi SU7系列累计交付新车120,000辆的新目标。
小米汽车单车亏损超六万元人民币
第二季度,小米集团的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实现了64亿元人民币的收入,但经调整后净亏损为18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小米的主要竞争对手在同期也面临亏损:极氪汽车的经调整净亏损为8.64亿元人民币,小鹏汽车为12.2亿元人民币,而零跑汽车则为12亿元人民币。尽管从亏损金额上看,这些竞争对手的单季度亏损都低于小米。
根据财报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小米集团的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393.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80亿元人民币。这一充沛的现金流显著缓解了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在该季度18亿元亏损所带来的财务压力。
目前,小米汽车的支出水平相对较高。财报披露,2024年第二季度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的经营开支高达29亿元人民币。小米集团在研发、销售及推广、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开支均有所增加,这些增长均与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发展密切相关。
尽管面临较高的支出,小米汽车的毛利率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水平。公司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实现规模效应,以分摊高昂的研发、行政管理和营销成本。从目前情况来看,小米汽车的市场前景是非常乐观的。2024年7月,小米汽车的销量已达到1.3万台,超越了Model 3,成为纯电动轿跑领域的领先者。这一成绩还是在产能受限且仅有一款车型的情况下取得的。可以预见,随着新车型的推出和产能的提升,小米汽车有望成为实现盈利最快的新兴汽车制造商之一。
如何在uSMART上进行投资交易:
登入uSMART SG APP之后,从页面最右上方点击选择「搜索」,输入标的代码,如「01810」,可进入详情页了解交易详情和历史走势,点击右下角「交易」,选择「买入/卖出」功能,最后填写交易条件后送出订单即可;图片操作指引如下:
来源:uSWART SG
追踪我们
在 Twitter, Instagram, YouTube 和 TikTok 追踪我们,查阅更多实时财经市场资讯。
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uSMART投资社群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体验uSMART?点击下方图片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我们在撰写这篇文章时,基于我们的内部研究和可靠的公开信息来源。尽管我们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采取了所有合理的注意事项,但我们不保证本文中的信息准确或完整,并对事实错误或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我们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我们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判断。我们及我们各自的董事、高管或员工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这些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您的投资面临投资风险,包括收入和资本损失。过去的业绩数据以及本文中使用的任何预测或预测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
此广告未经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审查。